行业研究

国内外环保市场的分析洞见及深度研究报告

5年赚了20亿美金,一桩精彩又乏味的并购

其他 并购 案例分析 侯铁成 读书
作者:侯铁成 发表时间:2022-06-10
字数:3799, 阅读需8分钟

侯铁成,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,特许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(FCCA)、特许金融分析师(CFA)。曾在多家大型集团、上市公司从事战略、投资和资本运营等工作,拥有丰富的并购投资经验、复合的背景与广泛的读书研究。“侯铁成谈投资并购”专栏将带来作者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,案例研究,思考总结,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 

本文为太盟董事长单伟建先生最近写的一本畅销书,《金钱博弈》的读后感。

此书可读性9分,专业性7分,诚意度6分。

读书本质上是修身,不同人读同一本书是会有不同的感觉。如果你是个做投资的,或者想看故事的读起来还是会有所裨益的。这本书大量的谈判细节,很有意思,让人感同身受,值得回味。

 

1. 新桥收购韩国银行始末

本书以第一视角介绍了,新桥资本在韩国金融危机之时,与政府谈判,收购韩国第一银行的故事。书中详细介绍了收购过程的一波三折,各种细节。公司2019年7亿美金收购,5年后32亿左右卖给渣打银行,获利颇丰,完美退出。但书中并没谈及为什么要投资,投后管理,投资逻辑的可复制性等核心问题。细节方面可以看出是作者亲著,但拔高方面缺失,故事虽然精彩,反倒像是记者所写。应该有后续,写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来中国融资。

文章开篇提及摩根收购卡耐基,案子虽大,细节太少,而KKR收购那斯贝克一案,是亏钱的买卖。从这两个角度看,本案确实讲得又详细,又有好结局。

文中几乎70%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初入投资行业的小朋友(作者当时投资经验很少),如何孤身一人,在前线奋战的过程。这段经历,我十分感同身受。实际上每一个做投资一线的,都会经历着这种感觉,每一个大项目几乎都是一波三折,前线负责人受到视野局限,十分辛苦疲劳,心智上扒了一层皮也不为过。书中借一个顾问之口,提到投资成功不来源于谈判桌,失败却来源于谈判桌,大体如此。
 

图片

 

2. 感同身受的前线负责人视角

前线负责人的精神压力十分巨大,因为战局十分焦灼,变化特别多。尤其是刚入行的时候,各种百转千回,始料不及。作者从学校老师转入投行不到两年,开始做投资,然后就碰到这么大的一个案例,整个团队不过2-3人,上面几个大佬把关,下面1-2个小弟具体干活,还有一些牛逼的中介支持,大体就是如此。我投资生涯第一个大项目也是如此,我们选的律师都是顶级律师,合伙人是跟奥巴马老婆一个律所,小朋友都是哈佛北大这些名校毕业。漫长的谈判,与律师的沟通合作十分重要,中间也学到很多。

新桥收购第一银行,谈判过程一波三折是必然,尤其面对的是政府。我最近几年在国企工作,对政府的理解深刻些,非常能感同身受单当时是所处的环境。高层变动,执行层水平差,各种傲慢与偏见,无知与不专业,夹杂其中。

谈判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,一个等待时机的过程,一个受到综合大环境影响的过程。你以为你现场一个人全面负责,其实不是的,你会发现非常无助,说项目说黄就黄,说成几成,几轮反复之后,你会怀疑自己的意义和价值。许多地方都不是自己能把握。

我也经历过作为前线负责人,谈一个大项目的周折,最终成功签约后,你说项目不是你做的吧,前线就你一个负责人,你做了很多决定。你说是你做的吧,过程中无数反复,没有规律可言,早已累觉不爱了。对手,背后的大佬支持,中介团队的配合,宏观环境的变化。跳出来你就感觉是个棋子,努力的做了很多事,但对结果好像都没有影响。你最看重的条款基本用不上,你忽略的条款可能会有点小问题,但条款谈判回头看,在大的逻辑下都不是个问题。你最大的价值就是磨掉时间,等待机会,传递态度。然后各种被侮辱与被损害,斗争都有。

投资中核心的一定不是谈判,谈判就像管理一样,可以帮助你加分,可以表达你的态度,但你的成功与否,跟谈判关系很小。

本案的底层逻辑,我个人觉得德太大佬庞德曼一语中的。

“我们亲历的历史证明,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收购政府给予保护的破产银行,会是极好的机会。”

这一句话就够了。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的时候,投资韩国政府参与救助的大银行,无论什么价格,什么条件都可以接受。难点在于对宏观环境的判断,没有几十年的投资经验是做不出这样的判断的。

至于投后管理本书一笔带过,请了个银行家当董事长就好了。至于提升了风控水平,提升了盈利质量云云,这些都不必当真。5年后韩国经济复苏,企业估值大幅上涨,渣打和汇丰抢着收购,最后高价退出。

案例没有详细的探讨这些核心的问题,为什么要投资,投资赚钱的核心和权重是什么,哪些是可复制的。本书若是15年前退出之后写的,可能是单的能力不到,不足以分析背后的经验。但已经15年后,单是投资界的大佬,对这个问题依旧避而不谈,既有可能知道不愿意分析,也不排除虽然经历丰富,但都是跟着坐车。我现在看到很多大佬并没有什么真知灼见,尤其是认知层面的。很多都是个人勤奋聪慧,然后赶上一个好行业,碰到好运气,幸存者偏差是大佬成功的最主要因素。

书中提到本案中出钱最多的是软银,孙正义觉得不错,投资了30%,遗憾的是第二年互联网泡沫,孙正义亏本退出了,便宜了后面接盘的。这个也验证了资本大鳄投资也是瞎投为主,投资主要看感觉,赚钱主要看运气。成功的案例都是很乏味,虽然过程很精彩。

 

3. 关于认知,谈判,投资的感悟

书中有许多观点,我是认同的,以下是我的感悟。

关于认知

1,资本比知识值钱。人们不愿意花钱买知识。这些企业需要资本。给资本缺乏的人以资本,给有资本的人以知识。不要给企业家知识,他们需要的是钱。

我觉得投行-投资-企业家是个递进。

不要做投行,俯身事权贵,不得开心颜。

2,大佬也是从基层做起的,年轻人还是要多勤奋,很多细节不得不做,不得不经受折磨。折磨是历练,是成长的一部分,是无用的那部分,也是有用的必然阶段。

3,每个人的认知也都是不断迭代,跟着行业的机遇的。千辛万苦没搞成,是必然,是认知升级的一部分。

4,坦诚的分析,功成名就之后,就敢示弱了,有些也做了修饰。实际上人成熟了,是有选择的修饰,有些可以示弱,有些还要为将来反转做准备。

5,庞德曼,**我们亲历的历史证明,在经济周期的低估收购政府给予保护的破产银行,会是极好的机会。** 这句话气象万千,全书唯一值得回味的一句话。

 

关于谈判

1,要站在对方角度理解交易。大交易突然产生,突然成功,背后的逻辑很多。大多数人都是有幸参与,绝对不是创造什么。前线是看不到战局变化的。投资的大交易,大机会大多是多年认知,多年资源的变现,前线能够活着回来的人,可以喝一口汤而已。

2,谈判本质上是与人打交道,要理解人性。想象空间很重要,理性没有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人们的理解和认知。

3,人都是被历史推上舞台的,并不是实力到了。谈论的都是细节,本质上是等待一个时机。

4,谈判先避重就轻,解决下容易的问题,然后回到难点。

5,一个25岁的人,尽调1天,就决定了投哪个项目。其实两个项目都差不多,另外尽调本来就是磨时间用的。做大事不能拘泥于细节,宏观判断准了,微观不需要判断。投资的知识在于平时的积累,不在于尽调那几天的忙碌。忙碌都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借口。

6,漫长的谈判,不重要条款的经常性变化,所有的谈判实际上都是在等待最后的时刻。大领导都是搞节奏的,它不需要什么,只需要不断的提出没必要的修订就好。目的是测试双方底线,投资逻辑真实又奇怪,不是靠尽调和判断,而是靠谈判测试。

7,谈判本身就是这样,都是在不确定中,谈判,总有背后的大老板。对手会换人来谈,这个很常见,也很有压力。谈判桌上你无法满足所有人,你必须接受。系统和个人的关系。

8,细节总是会出错,你可能谈成项目,但总是有细节的问题。不高于,当时的意图,实际的表达。交易本质上不是尽调,是心理的把握,是格局和见识。各种威胁手段都有,一定要给自己加戏。

9,在投资收购中,财务准则问题是躲避不过的。就是说估值必然依靠准则,准则有不同的理解。任何一个大项目,你都能学到一些财务知识,法律知识,商业常识。

10,关键时候的演戏非常重要,重大交易一定几次分手,才配得上。说得再严重,也是改变不了桌上的筹码。淳朴的年轻演员是必须的。

11,交易不可能在谈判桌上谈成,却可能在谈判桌上失败。谈判者总是替罪羊。

12,交易一波多折,表面让人兴奋的都是小菜,背后的博弈是实质,能总结出的都是假规律。

13,大交易都是烂人谈出来的。一个很大的交易,没有鲜花和掌声,默默地签署。

 

关于投资

1,投资退出,就算完整了么?

2  价值是投后管理创造的,还是经济周期创造的,财务投资者本质上就不是长期投资者,为何要一直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。这绝不是什么重振银行的内幕,这是一个投行交易谈判的过程。所谓的重振,就是请了个专家而已。不是说专家不重要,但请对专家一定是运气,不是能力。

3,除了故事精彩,有多少判断的干货?

4,本质上投资就是零和博弈,就是交易专家,花架子包装得都很好。本身不是创造价值,是通过制造稀缺,创造价值。

5,今天看来交易金额也不大,只有7亿美金,大体上4-50亿左右的体量。后来卖了30多亿美金,就是在金融危机的阶段,在一个不发达的金融国家,买了韩国这样的银行股,一定能赚钱。

6,我觉得成功核心在于发达经济对不发达经济的投资,经济韧性的判断,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判断。这不是一个商业判断,是宏观周期的判断,后面竞争对手新韩银行也发展得很好。2倍净资产的价值,实际上还是看韩国GDP的成长性。

7,从政府手中买东西,跟从投资机构手中买东西不一样。前者空间很大,机会很大。总体上能从政府手中买,卖给投资机构,大体是可以赚很大一笔的。跟政府谈判确实很困难,得压制住很大的火气。

特别声明:洁径平台转载其他网站内容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内容仅供参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